1 术语和定义
萨木拿乎(拔罐放血)技术是蒙医将拔罐疗法与放血疗法相结合的一种外治疗法。
2 范围
适用于关节协日乌素病(风湿性、类风湿疾病)、颈肩腰背腿痛、肌肉劳损;萨病(脑卒中)、尼古仁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头痛、失眠、塔嘎希古日(感冒);蒙格日(支气管炎)、呼吸不畅
(哮喘)、胃肠胀气;巴达哈(痤疮)、疮疡、丹毒、毒疮、浮肿;毛盖伊力都(带状疱疹); 毒蛇咬伤等疾病。
3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3.1 常用器具
玻璃罐(或陶瓷罐、铜罐)、高温高压专用消毒柜、三棱针(或放血器、梅花针)、止血钳、镊子、消毒盘、打火机或火柴、95% 酒精、碘伏、一次性无菌手套、干棉球、纱布、喇叭筒状纸卷、医用氧气、一次性床单等。治疗室应安静、整洁、阳光照射充足、温度适当,患者坐卧用的床、椅整齐;每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1 次,每次 30 分钟。
3.2 基本操作方法
3.2.1 术前准备
除了诊断应做的检查、检验外,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糖及心电图等。术前应检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订知情同意书。
3.2.2 器械消毒及准备
蒸馏水与三氯泡腾片 500∶1(mL)比例配置的消毒液浸泡玻璃罐或陶瓷罐 2 小时以上,或用高温高压专用消毒柜消毒罐和三棱针、止血钳、镊子、消毒盘等器械。
3.2.3 施术方法
3.2.3.1 准备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根据萨木拿乎部位或穴位选择适宜体位,术者用肥皂洗手或 75% 酒精擦拭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拔罐部位用消毒温毛巾擦拭干净后,再用碘伏消毒
2 分钟后拔火罐。
3.2.3.2 拔罐
先用止血钳夹起可燃酒精棉球挤干点燃,往罐内底部环绕 3 圈(或将准备好的喇叭筒状纸卷点燃,当燃至 1/3 时,口朝里、底朝外,投入罐中),退出燃烧的酒精棉球,迅速将火罐扣在所选穴位或部位上,留罐 15 分钟。如因病情需要,在毛发处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或造成感染,应先剃毛,再消毒拔罐。起罐时,右手扶住罐体,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一侧起罐。待空气进入罐内,取下火罐,擦拭干净后再用碘伏消毒 1 次。
3.2.3.3 放血
起罐后,用碘伏常规消毒皮肤隆起处,再用一次性放血器或梅花针、三棱针迅速刺破隆起部位,随即出针,连续数次,针身直入直出,适量放血;然后再拔罐,留罐 5 分钟左右,再起罐。起罐时,右手扶住罐体,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一侧起罐。待空气进入罐内,用消毒干棉球接住血水,取下火罐。起罐后继续擦试血污,擦试干净后再用碘伏消毒 1 次。
3.2.4 术后处理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一般无须包扎或贴敷。如伤口较大或较深时,可用无菌纱布包扎贴敷。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禁忌,让患者休息 5 分钟后即可离去。做好治疗记录,处理术中使用的器具及一次性耗材等。
3.2.5 护理
术后 3 天,避免淋浴或泡澡,以防伤口污染;切勿劳累、着凉、淋雨、剧烈运动等;饮食方面,忌葱、蒜等辛辣及易引发赫依病的饮食。
4 常见病操作技术
4.1 毛盖伊力都(带状疱疹)
4.1.1 概述
毛盖伊力都是由协日乌素增多,与血黏相助,导致赫依血循环受阻,损伤皮肤白脉,沿着白脉分布区域出现水疱并以带状分布为典型表现的急性皮肤病。本病属蒙医“皮肤协日乌素病”范畴,与西医“带状疱疹”相对应。
4.1.2 治法治则
改善赫依血循环,抑黏、病血、燥协日乌素,引病外除。
4.1.3 操作方法
依据疱疹部位,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疱疹区域。取适宜消毒玻璃罐(或瓦罐、陶瓷罐)3 ~ 5个,以掐头去尾及疱疹明显部位拔罐原则选取拔罐区域。局部常规碘伏消毒,用止血钳夹起可燃酒精棉球,挤干点燃,往罐内近底部环绕 3 圈(或将准备好的喇叭筒状纸卷点燃,当燃至 1/3 时,口朝里、底朝外,投入罐中),迅速将火罐扣在皮肤上,留罐 15 分钟。到点后,按压罐口一侧起罐,再用一次性梅花针(或一次性放血器、三棱针)迅速刺破隆起部位,随即出针,连续数次,针身直入直出,深达疱疹基底部。然后再拔罐,留罐 5 分钟左右,起罐,擦拭血污。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禁忌,稍事休息后离去。隔日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
4.2 鼻亚玛病(过敏性鼻炎)
4.2.1 概述
鼻亚玛病是由过度劳累、日常生活规律失调或在怪味、烟、粉尘等外因刺激下,机体三根失衡、赫依巴达干偏盛,导致以鼻腔刺痒、打喷嚏、流鼻涕、颜面部肿胀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疾病。本病属蒙医“亚玛病”范畴,与西医“过敏性鼻炎”相对应。
4.2.2 治法治则
抑制赫依,清除巴达干,改善赫依血循环,引病外除。
4.2.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选好母肺穴和子肺穴及双侧肺八穴,用消毒温湿毛巾洗净所选穴位后,用碘伏消毒局部,取 5 个大小适宜的消毒罐,用止血钳夹起可燃酒精棉球挤干点燃,往罐内底部环绕 3 圈(或将准备好的喇叭筒状纸卷点燃,当燃至 1/3 时,大头往里、小头往外,投入罐中),迅速将火罐扣在皮肤上,留罐 15 分钟后起罐。再选 3 个穴位,用一次性梅花针(或一次性放血器、三棱针)迅速刺破皮肤放血,再拔罐,留罐 5 分钟后起罐。擦拭干净流出的血液、协日乌素,碘伏消毒。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禁忌,稍事休息后离去。隔日治疗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
4.3 尼如奈宝拉庆玛哈奈协日乌素病(慢性腰肌劳损)
4.3.1 概述
尼如奈宝拉庆玛哈奈协日乌素病是由于腰背部宝拉庆玛哈(肌肉)长期劳累或受凉、受潮导致协日乌素增多,聚集于尼如奈宝拉庆玛哈(肌肉)引起的,以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属蒙医“尼如奈呼英病”范畴,与西医“慢性腰肌劳损”相对应。
4.3.2 治法治则
燥协日乌素,改善赫依血循环,舒筋活血,引病外除。
4.3.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取适宜消毒玻璃罐 5 个,选择腰部脊柱三穴、阿是穴常规碘伏
消毒,用止血钳夹起可燃酒精棉球挤干,点燃后往罐内底部环绕 3 圈(或将准备好的喇叭筒状纸卷点燃,当燃至 1/3 时,口朝里、底朝外,投入罐中),迅速将火罐扣在皮肤上,留罐 15 分钟。到点后,按压罐口一侧起罐。再用一次性梅花针(或一次性放血器、三棱针)迅速刺破皮肤出血(随即出针,针身直入直出,深达皮肤基底部)后再拔罐,留罐 5 分钟后起罐。擦拭干净流出的血液、协日乌素,碘伏消毒。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嘱患者注意禁忌事项,稍事休息后离去。隔日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
5 禁忌证
重症心脏病、高烧、抽搐、晕厥、水肿、出血性疾病、毒瘤、疖;孕妇腹部、烧伤、肌腱及骨伤初期等。
6 注意事项
a)根据拔罐穴位选定罐子大小及吸力和留罐时间。 b)拔罐时,应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c)拔罐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d)拔罐时,应避免罐口过烫或酒精流出烧伤皮肤。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待空气进入罐内将罐取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e) 用三棱针放血时,应注意手感,进针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内脏、血管、肌腱。
f) 拔罐放血时,一次最多可在 4 罐下放血,放血量不宜过多,以免过度紧张出现不适或晕罐、晕血、休克。
g) 伤口较大或较深时,要常规碘伏消毒伤口,并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敷料贴敷伤口。3 日内禁止淋浴或泡澡,以免污染伤口。
7 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7.1 起疱
烧伤或拔罐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引起水疱。如出现小米粒似的小水疱 3 ~ 5 个,无须处理,嘱
患者避免擦破、挠破即可;如出现密密麻麻的小水疱或较大水疱时,需先冷敷 5 分钟,冷敷后皮肤改善不明显者,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刺破水疱,覆盖无菌敷料贴敷伤口,防止感染。
7.2 晕厥
拔罐过程中,患者出现晕罐时,应立即起罐并让患者去枕平躺,可适量喝温水,必要时吸氧。
7.3 喷血及血肿
用三棱针放血时,进针过深或碰到小血管时,会出现喷血现象或皮下血肿,应及时发现、及时起罐,立即压迫止血或冷敷,避免揉搓加重血肿。
摘自:《蒙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T/CMAM M10—M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