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蒙医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历史文化传承千载
蒙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北方蒙古族及其先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与其他民族进行医药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蒙医药发展进步。
通辽是蒙医药的重要发祥地,是《蒙药正典》著作人、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的故乡,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集蒙医药产、学、研、用于一体,一二三产业全面整合的地区。
曾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
拥有全国第一家蒙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全国最大的蒙医药教学基地、全国唯一的中药学(蒙药学)博士点——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全国规模最大、建厂最早的蒙药生产企业、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2所。内蒙古蒙医学院院长、蒙医内科学教授苏荣扎布是首届蒙医国医大师,第三届国医大师包金山是蒙医正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蒙医正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乌拉灸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医疗服务能力卓越
通辽市现有中医(蒙医)医疗机构202家,其中三级公立医院4家、二级公立医院11家、民营医院7家、一级医院9家、门诊部2家、个体诊所169家。
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5423张(公立医院编制床位4824张),实际开放床位5010张(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422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1.69张(2025年国家值0.85张),有专业技术人员5360人、高端人才(博士硕士)757人。
18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木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蒙医馆)实现全覆盖,37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嘎查村卫生室(15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273所嘎查村卫生室)挂牌中医阁(蒙医阁)(占11%,2025年国家值10%)。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建设项目,自治区级中医(蒙医)重点专科6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9个、国家培育建设项目2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49个。
自治区级中医(蒙医)重点学科16个,其中,自治区领先学科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通辽市重点专科20个。
全市现有国医大师1名,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自治区名中医(蒙医)33名,通辽市名中医(蒙医)116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蒙医药)指导老师5名,自治区级名老中医药(蒙医药)指导老师106名。
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出台《通辽市蒙医正骨保护条例》《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条例》;先后制定印发了《通辽市“十四五”时期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发展规划》《通辽市百亿级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辽市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工作方案》《通辽市扶持和促进中药(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辽市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中医药(蒙医药)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通辽市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辽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任务清单的通知》等,为中医药(蒙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中医药(蒙医药)工作机制,明确一名副市长直接分管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所有旗县市区同步设置组织架构;成立通辽市中医药管理局,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兼任局长,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中医药(蒙医药)工作发展,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建立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机制;2024年6月,组建了内蒙古中蒙医药集团有限公司,7月成立了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统筹推进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医疗集群加快打造
形成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市蒙医医院、市中医医院组成的主城区中医药(蒙医药)医疗服务集群。
建立了由市级中医(蒙医)医院、旗县级中医(蒙医)医院、基层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医联体。
实现了全市苏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蒙医)馆全覆盖。建立中蒙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外科、心病科、脑病科、骨病科五大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蒙医)科比例达100%。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苏木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10项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44%的嘎查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6项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1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嘎查村卫生室建设了中医(蒙医)阁。
适宜技术应用广泛
以通辽市蒙医正骨技术中心和通辽市蒙医乌拉灸技术中心为引领,推动蒙医正骨术和蒙医乌拉灸术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自治区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的蒙医传统疗术、蒙医传统正骨、蒙医康复基地建设,加大蒙医震脑术、蒙医哈纳呼疗、蒙医萨木疗法、蒙医银针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术的传承;以挖掘整理筛选推广中医药(蒙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和民间中医药(蒙医药)技术方法为驱动,促进民间中医药(蒙医药)技术方法传承发展;以加大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为着力点,建立市级中医药(蒙医药)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快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依托医疗机构、实验室、企业,通过传承、研发、科研加大创新力度。“术”,以医疗机构(蒙医正骨术、蒙医震脑术等)优势重点专科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蒙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升其在运动、语言、神经等病种方面的诊疗水平。
“药”,依托内蒙古中蒙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围绕国家公布的34首蒙医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推进古代经典名方蒙药复方制剂研发。
以通辽市蒙医研究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鉴定学实验室协同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优势为切入点,开展以“保利尔”等防治重大、疑难、罕见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蒙药)新药创制研究。
“食”,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药功能性食品研发实验室为立足点,开展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
“剂”,以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制剂研究室为平台,改良贴剂、微丸、软膏、膏剂、合剂等剂型。
“器”,以中医药(蒙医药)诊疗器具升级改造为突破口,对菱形放血器、矛式放血器、斧式放血器、灸模等蒙医诊疗器具进行加工改造升级,提高医疗器具的质量和效率。
全市创新立项逐年增加,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近5年共科研立项334项,科研经费总计3139万元,发表论文4108篇、SCI文章209篇。
多元育才筑梦未来
打造“国医大师—岐黄学者—老中医(蒙医)—技术骨干—基层人才”的金字塔梯次结构,通过高等教育、师承教育、基地教育、远程教育、专业培训加强人才培养。
依托现有的3所院校,加强高等教育;依托8个市、县级名老中医(蒙医)传承工作室,2个市、县级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加强师承教育;通过基地教育、远程教育,巩固提高骨干人员专业技能;通过学术传承、推广中心、实训基地,现已培养蒙医正骨术、蒙医乌拉灸术和蒙医古籍整理翻译传承人30名、名老中医药(蒙医药)传承人210名、中医馆(蒙医馆)骨干人才120名、基层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专业人才1311名。
药材种植初具规模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1摄氏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地平整,适合优质中药材(蒙药材)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目前全市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主要品种为黄芪、苦参、苍术、防风、桔梗、甘草、黄芩等。药材种植由传统的散户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积极开展桔梗新模式起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优质、丰产的药材品种,改善药材的生长环境,实现药材的优质、高产、高效。编制了《沙棘—甘草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沙棘—黄芪间作种植技术规程》和《中(蒙)药材林下种植技术通则》3项林下种植技术规范,已正式获批并发布实施。
通辽地区的黄芪、防风、苍术、苦参、桔梗、沙棘等6个品种已经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道地药材认证。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集蒙医药产、学、研、用于一体,一二三产业全面整合的地区,2023年中(蒙)医药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0亿元。
近几年,通辽市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中医药(蒙医药)企业提档升级。
一是加快医疗机构蒙药制剂室标准化建设,加大蒙药制剂室改造力度,提升蒙药制备工艺和质量。积极推进海天制药二期扩建等项目,完成蒙药股份蒙药珍宝丸智能生产线技术改造。
二是优选推广珍宝丸等一批销售量大、疗效确切、知名度高的蒙成药大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是以国有平台内蒙古中蒙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发展新引擎,依托通辽“中国蒙医药之都”文化优势及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施“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战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
通辽市在全区率先制定黄芪、防风、苍术、桔梗、甘草、黄芩、赤芍、板蓝根、北沙参、牛膝10种优质药材趁鲜切制品种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均通过自治区药监局审批已对外发布。
推进中药材(蒙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合作开展产地趁鲜切制加工,提高药材产品的附加值。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开展产地趁鲜切制加工后增收达30%以上。
大力扶持中药材(蒙药材)产地初加工,提高药材产地商品化率。围绕已公布的趁鲜切制品种,重点鼓励扶持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药材初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科研应用实践赋能
2019年,奈曼旗蒙中药材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国家现代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奈曼站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服务站也相继在奈曼开工建设。
2021年申请获批“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是全区唯一获批的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药监局“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开放基金项目50余项。
举办了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助力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累计主持参与国家级及自治区级中药(蒙药)监管科学研究方面课题7个。
启动开展了“通辽地区6种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及品质区划研究”“通辽市中(蒙)药材优势品种的标准化种植与示范”“常用中药禁用农药多残留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蒙药红花清肝十三味丸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冠心七味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血清药物化学技术的巴特日七味丸、嘎日迪九味丸质量标志物预测及质量标准研究”等项目,有效推进了产学研协同发展,为中药(蒙药)标准化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成立我市首家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
2023年,通辽市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增设国家药品抽检承检机构,承担蒙成药冠心七味片的国家评价性抽验工作。
2024年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已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的“海伦胶囊”重新启动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清咽利喉胶囊”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已完成。
近3年推广使用“一人一方”医疗机构数量达100余所,推广调配使用9万余人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中医药(蒙医药)产业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医疗服务能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相信在未来,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将继续传承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