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术语和定义
蒙医哈塔格乎(针刺)技术是在蒙医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给予针刺及冷热刺激,达到燥协日乌素、除病气或引出脓血的一种外治疗法。
2 范围
适用于乎朱奈乎英(颈椎病)、木仁奈乎英(肩周炎)、尼如奈乎英(腰椎病)、关节协日乌素病(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症)等骨关节疾病;脉阻性萨病(脑梗死)、射血性萨病(脑出血)、尼古仁萨(周围性面瘫)、脑外伤、脊髓外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等白脉病;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精神症、癫痫、呃逆、赫依性刺痛、赫依性疾病;蒙格日(慢
性支气管炎)、呼吸困难(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各种眼病、鼻炎、牙痛、耳鸣、三叉神经痛、急慢性咽喉炎等;不消症、胃肠痉挛、婴幼儿腹泻、婴幼儿厌食症、遗尿症、瘀气病、痞块、巴达干寒证;月经紊乱、痛经等妇科疾病;带状疱疹、湿疹、各种皮炎;内外妇儿科多数疾病及其他技术治疗无效的,皆可用针刺技术治疗。
3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3.1 常用器具
灭菌金、银针(含金、银量 85%、直径 1mm、长度 40cm)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艾尔碘、75%酒精、无菌棉签、无菌手套、无菌钳子、弯盘、医用氧气、一次性床单等。针灸室应安装换气扇,需干净、安静,阳光照射充足,温度适当,患者坐卧用床椅整齐;每日
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1 次,每次 30 分钟。
3.2 基本操作方法
3.2.1 术前准备
除了诊断应做的检查、检验外,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糖及心电图;施术前,应检测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做好医患沟通记录,签订知情同意书。
3.2.2 体位及消毒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且以患者感到舒适、肌肉保持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后仰坐位、前俯坐位等)。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便于操作。术者在开始治疗前,用肥皂水清洗或用 75% 的酒精棉签擦拭或用医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双手。用 75% 的酒精棉或艾尔碘由内向外做环行擦拭消毒穴位,一穴一消。
3.2.3 针刺方法及手法
术者左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或左手持两支艾尔碘棉棒夹持针灸针,右手拇、示指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右手缓慢将针推入穴位深处,或边捻转针柄边将针刺入穴位深处。针刺方法有直刺、横刺、斜刺、平刺、十字形刺、穿透刺、避开脏腑刺、避开外生殖器和要害部位刺等。针刺手法有单手针刺、双手针刺、管针针刺等多种针刺手法。
直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90°的直角,针尖垂直而下。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的穴位和脊椎、关节、下腹部等处。
横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15°角,针横向刺入。适用于肌肉层较薄部位的穴位及肝、脾、肾等重要脏腑的穴位。
斜刺法:针身与皮肤呈 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层较薄处、内有重要脏腑,或不宜直刺、深刺穴位。
十字刺法:针身与皮肤成 90°的直角直刺下去穿透皮肤之后,针尖向 4 个方向旋动的针法针刺。
适用于肌肉层较厚部位穴位、胃痞块及脓液等。
透刺法:针尖刺入后,由一穴位向另一穴位穿透。适用于头面部及肢体远端穴位。
3.2.4 针感
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痛、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正常针感。
3.2.5 留针
根据病情及患者的体质,一般留针 25 分钟。每隔 5 分钟,给予 1 次捻转,提插刺激 1 次或接电针治疗仪给予适宜刺激。
3.2.6 起针
左手持消毒干棉签按压穴位,右手拇示指将针柄轻轻向上提或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签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3.2.7 术后处理
取针后,针眼红肿可冷敷,针眼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止血;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如正常,嘱患者稍事休息后离去。做好治疗记录,处理术中使用的器具及一次性耗材等。
3.2.8 护理
起居方面,术后 3 天避免洗澡、风吹、淋雨、游泳、浸水等;避免剧烈运动,日晒火烤,防止大量出汗。饮食方面,忌葱、蒜、姜、茶、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化或生冷饮食。
4 常见病操作技术
4.1 尼古仁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1.1 概述
尼古仁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长期劳累、局部受风寒刺激、熬夜、外伤导致三根失调,赫依偏盛致使面部赫依血循环受阻,白脉功能受损引起的患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等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属蒙医“头白脉病”范畴,分寒、热两型;与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相对应。
4.1.2 治法治则
调节失衡三根,改善赫依血循环,修复白脉。
4.1.3 操作方法
备齐一次性针灸针、艾尔碘、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等物品,携至床旁。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常规消毒双手(或戴无菌手套)及穴位。术者左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或左手持两支艾尔碘棉签夹持针灸针,右手拇、示指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处,达到得气(针感)。急性期可用 0.35 mm×40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斜刺歪嘴穴,直刺耳前穴及纠正穴,进针长度为 0.5 寸,留针 25 分钟。恢复期可用 0.35 mm×40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横刺眉上穴、眉中穴及斜刺眶下穴,进针长度为 1 寸;用 0.35 mm×60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从歪嘴穴向纠正穴、耳前穴及颧骨下穴方向透刺,进针长度为 2 寸,留针 25 分钟。起针时,术者用左手持消毒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右手拇示指向上提拉针柄或轻轻捻转上提针柄取针。一般每日 1 次或隔日 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可连续治疗 2 个疗程。急性期不做电针治疗,可配合电磁波及微波照射治疗;恢复期需结合电针及面部点穴弹拨推拿治疗,并根据寒热病证可加灸上述穴位或面部拔罐放血或耳背静脉放血,还可配合电磁波、微波照射治疗。
4.2 尼如奈乎英(腰椎间盘突出症)
4.2.1 概述
尼如奈乎英(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受凉、受潮、劳累或过度负重、外伤等原因导致三根失调,病血与协日乌素积聚于腰椎关节、周围肌肉、肌筋膜等处,导致白脉功能受阻引起的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腹部或大腿前外侧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也称寒性坐骨神经痛)等白脉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障碍性疾病。本病属蒙医“乎英”病范畴,分赫依、协日、巴达干三型;与西医
“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应。
4.2.2 治法治则
改善赫依血循环,燥协日乌素,镇痛祛麻,修复白脉。
4.2.3 操作方法
备齐一次性针灸针、银针、艾尔碘、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等物品,携至床旁。嘱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术者常规消毒双手(或戴无菌手套)并选蒙医脊柱三穴、水痞穴、闭孔穴、髋臼穴等主穴及巴达干穴、脊柱肾穴、股外侧穴、腘窝穴、肌腹穴等配穴进行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或左手持两支艾尔碘棉签夹持针灸针,右手拇、示指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可直刺或斜刺达到得气(针感)。用 0.35 mm ×40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直刺突出椎间盘相应蒙医脊柱三穴主穴,进针长度为 1 寸;用 0.35 mm×75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直刺旁穴行窜针,即针尖垂直于穴位皮肤,先快后慢地刺入旁穴,行提插直至针下有落空感,患者感觉针感窜至疼痛部位为宜(初学者勿试),进针长度为 2.0 ~ 2.5 寸。用 0.35 mm×50 mm 的
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巴达干穴、脊柱肾穴、股外侧穴、腘窝穴、肌腹穴等配穴,进针长度为 2 寸,留针 25 分钟。起针时,术者用左手持消毒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右手拇示指向上提拉针柄,或轻轻捻转上提针柄取针。每日 1 次或隔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可连续治疗 2 个疗程。根据寒热病证,可加温针及拔罐放血治疗。
4.3 萨病(脑卒中)恢复期
4.3.1 概述
萨病(脑卒中)是由于长期食用高脂、多糖、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及吸烟、酗酒、劳累、熬夜等饮食、起居不当等多种外因导致三根失衡,巴达干萨利素增多,黏附于血管壁上,与病血(恶血)相助,赫依血脉循环受阻,致使血管硬化、血管堵塞或血管破裂出血。损伤脑黑脉、白脉功能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角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等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本病属蒙医“脑白脉病”范畴。按黑脉堵塞或破裂,可分为脉阻性萨病、射血性萨病两种;按寒热证候可分为嘎拉萨、乌笋萨两种;按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弛缓期、痉挛期、分离运动期三种。本病与西医“脑卒中”相对应。
4.3.2 治法治则
平衡三根,改善赫依血循环,醒脑开窍,修复白脉。
4.3.3 操作方法
4.3.3.1 一般方法
备齐一次性针灸针、艾尔碘、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等物品,携至床旁。患者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坐位,术者常规消毒双手(或戴无菌手套)及穴位。头皮针,选运动区或感觉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选肩穴、三角肌穴、三角肌下穴、肘外侧穴、腕上穴(外)、腕横纹穴、食拇间穴、指腱穴、拇指穴等穴位;下肢直刺或斜刺膝上内侧穴Ⅰ、膝上内侧穴Ⅱ、强身穴、腓骨小头穴、足上腱穴、跟腱穴、健走穴、趾间穴、 趾第一穴、 趾第三穴等穴位。术者左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或左手持两支艾尔碘棉签夹持针灸针,右手拇、示指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可直刺或斜刺达到得气(针感)。
4.3.3.2 弛缓期
头皮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根据大脑皮层受损区域选择运动区或感觉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用 0.35 mm×25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斜刺进针至帽状腱膜下,一般选用透刺法,进针长度为 1 寸,捻针刺激(60 次 / 分)。同时嘱患者配合做躯干的旋转、坐位重心移位,上、下肢的屈伸、内收、外展等运动。
体针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上肢直刺或斜刺肩穴、三角肌穴、三角肌下穴、肘外侧穴、腕上穴(外)、腕横纹穴、食拇间穴、指腱穴、拇指穴等穴位;下肢直刺或斜刺膝上内侧穴Ⅰ、膝上内侧穴Ⅱ、强身穴、腓骨小头穴、足上腱穴、跟腱穴、常走穴、趾间穴、 趾第一穴、 趾第三穴等穴位,进针长度为 1.5 寸。上肢强刺内侧肌群不留针,缓刺外侧肌群。下肢膝上强刺外侧肌群不留针,缓刺内侧肌群;膝下强刺内侧肌群不留针,缓刺外侧肌群,留针 25 分钟。
4.3.3.3 痉挛期
头皮针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根据大脑皮层受损区域选择运动区或感觉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语言区斜刺进针至帽状腱膜下。一般选用透刺法,进针长度为 1 寸,捻针刺激(60 次 / 分),并让患者配合做躯干的旋转、坐位重心移位,以及上、下肢的屈伸、内收、外展等运动。体针针刺法:患者取健侧卧位,患肢在上。上肢直刺或斜刺肩穴、三角肌穴、三角肌下穴、肘外侧穴、腕上穴(外)、腕横纹穴、食拇间穴、指腱穴、拇指穴等穴位;下肢直刺或斜刺髋臼穴、髂孔穴、腘窝上凹穴、强身穴、腓骨小头穴、足上腱穴、跟腱穴、趾间穴、 趾第一穴、 趾第三穴等穴位,进针长度为 1 ~ 2 寸。如手指握拳式痉挛严重时,可用穿掌针或重刺食拇间穴、指间穴。如跖屈痉挛严重时,可在健走穴行穿脚掌针;如跖屈痉挛严重时,可沿胫骨缘强力斜刺内踝上四指穴或重刺趾间穴、 趾第一穴、 趾第三穴。
4.3.3.4 分离运动期
选穴基本与痉挛期相同,只是不扎穿掌针。当患者肩周出现疼痛时,可选肩穴、三角肌穴行温针治疗。起针时,术者用左手持消毒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右手拇示指向上提拉针柄或轻轻捻转上提针柄取针。头针及体针隔日交替治疗,每日 1 次,30 次为 1 个疗程,可连续治疗 3 个疗程。
5 禁忌证
a)肝痞、脾痞渗漏引起的以热性水肿、热痞扩散等症为主的疾病。
b)急性心、肺功能不全者。
c)过饥过饱时、酒后、过于惧针者慎用。
d)孕妇及经期禁用。
e)严重传染性皮肤病、血压过高者、出血性疾病禁用。
f)金属过敏者、要害部位及婴儿囟门闭合前禁用。
6 注意事项
a)施术前,应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消除心理负担,避免术中出现异常现象。
b)针具必须用高温高压灭菌消毒或使用达到国标的一次性针灸针,穴位用艾尔碘或 75% 酒精消毒,防止感染。
c)进针或行针时,避免刺伤要害部位,如脏腑、肌腱或血管、神经干处。
d)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e)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f)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的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g)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发汗等症状时,应立刻起针,让患者平卧,饮温水或红糖水,观察生命体征。
h)起针时核对针数,以免把针留在患者体内。起针时用干棉签按压数秒,防止出血及皮下血肿发生。
7 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7.1 晕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刻起针。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饮温水或糖水(糖尿病患者除外),观察生命体征和血糖,一般在短暂的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给予急救措施。
7.2 滞针
起针时,出现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均困难,首先让患者全身放松,消除恐惧心理,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向上提针或捻转出针。若由体位改变所致,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慢取出;若向单一方向捻针所致,应反方向捻针或左右方向捻针取出。仍无法取出时,可在滞针穴位附近做循按手法后再拔针;仍无法取出时,可用镊子夹持 95% 酒精棉球点燃加热针柄后拔针,或在该针附近再刺一针后拔针。
7.3 断针
如果进针过程中发现断针,残端仍显露于体外或断端与皮肤持平时,嘱患者保持原来体位,向下按压皮肤,可用镊子将针取出。如断端深陷皮下,要先观察针体位置,必要时在 X 光引导下确定位置,手术取出残端。
7.4 皮下血肿
刺破微细血管导致皮下血肿、瘀斑时,通常可自行消除,如红肿严重,应先压迫止血后,再给予冰敷 5 分钟
摘自:《蒙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T/CMAM M10—M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