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4805848
当前位置:首页 >> 蒙医药文化
 
蒙医药文化
 

蒙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蒙医托格呢乎(灸疗)技术

1 术语和定义

蒙医托格呢乎(灸疗)技术是使用白山蓟或艾草、小白蒿、柳条、浸油毡、刺柏等药物或物体,在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上给予温热刺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此技术通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分瘢痕灸及无痕灸;间接灸是利用食盐、大蒜或灸模作为隔离垫施灸的一种常用灸法。

2 范围

适用于寒性希拉引起的头部疾病,癫狂,健忘症,鼻亚玛病;不消症,胃火衰败,召格达乎,痞;浮肿,水肿,炭疽,新旧疮疡;协日乌素降于皮肤、肌肉、骨骼之间引起的疾病;乎朱奈乎应(颈椎病),尼如奈乎英(腰椎病),风湿、类风湿等关节协日乌素病;一切脉病及热病的终末期均适合灸疗;赫依血相搏之病,热证也可使用灸疗治疗,如流窜于脉道的疫病,在其要隘施灸;脉虚热

灸于隘口;热病被赫依所煽症状加重时,可用灸疗抑制;颤抖赫依疫,可用灸疗使其恢复;可在炭疽病灶上施灸;热病后期转化为寒证时,可用灸疗调理其体火。

3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3.1 常用器具

白山蓟卷、小白蒿炷模、白山蓟炷模、火柴、鲜姜、蒜、盐粉、刀片、无菌纱布、胶布、促醒类药物、氧气等。灸疗室应安装换气扇,安静、整洁、阳光照射充足、温度适当,患者坐卧用床椅整齐;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次,每次 30 分钟。

3.2 基本操作方法

3.2.1 术前准备

除了诊断应做的检查、检验外,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糖及心电图;检测患者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订知情同意书。

3.2.2 施术方法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打开换气扇。根据施灸穴位选择体位:灸腹侧穴位时,可选仰卧位;灸背侧穴位时,可选俯卧位;灸侧面穴位时,可选侧卧位;灸头面部、前颈部、胸部、肩部、前臂、膝部、小腿及踝关节等处穴位时,可采用仰卧位、半仰卧位或坐位;灸头颈后部、肩背部穴位时,可选择坐位或半俯卧位。

3.2.3 选择灸法

3.2.3.1 直接灸法

把灸炷放在皮肤上施灸,施灸程度根据病情而定,可行瘢痕灸或无痕灸,现多用无痕灸,一般灸 炷即可。

3.2.3.2 间接灸法

隔姜灸:将鲜姜切成薄片,用针穿出数孔后放在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患者有热感或灸炷烧完时,更换新灸炷,灸到皮肤红晕为止。

隔蒜灸:把蒜切成薄片垫于灸炷下施灸,灸法同隔姜灸。

隔盐灸:把盐研成细末后塞满脐窝,再放姜片,把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

卷炷灸:将灸炷卷成细长条,点燃一头置于距皮肤约 寸处施灸,感觉烧痛为止。

3.2.4 施灸程度

深灸法:将灸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连灸 20 壮以上。此法主要用于疖痛、痞瘤等疑难病证,多会留瘢痕。

烧灸法:灸 15 壮,此法主要用于灰色巴达干病、协日乌素病、赫依性心脏病等,多会留下瘢痕。

烤灸法:灸 壮,此法主要用于赫依病、黏虫病、脉病以及尿闭、水肿等症,多会留下瘢痕。

微灸法:小灸 壮,患者感觉惊痛时移去。此法主要用于幼儿。

每日 次或隔日 次,次为 个疗程。

3.2.5 术后处理

施灸结束后,挪开灸炷,如灸痕无明显皮损或出现水疱时,无须特殊处理;灸痕留少量协日乌素,可视为正常现象;如灸痕有明显的皮损,需敷薄层(层)消毒纱布贴敷,与衣服隔开,以免摩擦或污染;如有很大的水疱时,需用消毒针刺破水疱引出协日乌素,再敷薄层(层)消毒纱布贴敷。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如正常,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禁忌,让患者休息 分钟后离去。做好治疗记录,处理术中使用的器具及一次性耗材等。

3.2.6 护理

起居方面,术后 天避免洗澡、淋雨、风吹、游泳、浸水等;避免剧烈运动、日晒火烤,防止大量出汗。饮食方面,灸毕可给予温牛奶一碗左右,忌葱、蒜、姜等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化或生冷饮食 天。

4 常见病操作技术

4.1 不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

4.1.1 概述

不消症是由于胃火衰败,精华与糟粕分离受阻,三根失调,巴达干赫依偏盛而引起的以腹胀、腹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属蒙医“巴达干不消症”范畴,与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对应。

4.1.2 治法治则

调理胃火,祛除巴达干,镇赫依。

4.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宽衣解带,露出上腹部。医者取底部直径约 1.4cm,高约 1.6cm 锥形小白蒿灸炷炷,选择患者腹部胃穴、痞穴、剑突穴或火衰穴,用医用胶布把灸炷固定在穴位上,从顶端点燃灸炷施灸。施灸程度以患者感觉烧灼痛或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 炷即可。用棉签或清洁医用纸巾擦拭灸灰,观察患者有无皮损或起疱情况发生。如无皮损或起疱情况,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禁忌即可;如有皮损或起疱情况,敷薄层(层)消毒纱布贴敷,与衣服隔开,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禁忌等。隔日 次,次为 个疗程。

4.2 召格达乎(呃逆)

召格达乎是由于胃火衰败,巴达干、赫依功能异常,上行赫依受阻引起的膈肌不自主收缩(痉挛),以喉间频频发出的急而短促的“咯、咯”声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召格达乎频繁或持续 24 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召格达乎”,多继发于某些其他疾病。本病属蒙医“杂症”范畴,与西医“难治性呃逆”相对应。难治性呃逆,西医分中枢性与周围性。中枢性呃逆病变部位以延髓为主,病变性质以肿瘤、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多发性硬化症等为主。外周性呃逆,病变部位以纵隔、食道、肺、胸膜、胸主动脉、心脏为主,病变性质以肿瘤、动脉瘤、炎症、脓肿、心肌梗死、食管裂孔疝等为主。

4.2.1 治法治则

调理胃三火,改善上行赫依功能。

4.2.2 操作方法

以隔姜灸为例描述难治性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呃逆施术步骤。选择顶会、颈Ⅲ、Ⅳ穴时,患者取低头坐位;选择眉上、嗓窝、行间穴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将鲜姜切成直径约 3cm 的薄片,用针穿出数孔后,将直径约 1.4 cm、高约 1.6cm 小白蒿灸炷固定在姜片上,一同置于选好的穴位上,从灸炷顶端点燃开始施灸。患者有灼热感或灸炷燃尽时,更换灸炷,一次可灸 炷,灸至患者皮肤红晕时停止施灸,移开姜片及灸炷。两组穴可交替使用,每日 次,次为 个疗程。

4.3 萨仁赫日额布德乎(痛经)

4.3.1 概述

萨仁赫日额布德乎是由于经期受风着凉,以及过量食用寒凉、涩性食物引起的巴达干、赫依偏盛,阻碍赫依血循环,影响下清赫依之功能所致的以经期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症状有行经前后或经期下腹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干呕和胃痛。多见于青少年女子,最早者为经前 12 小时发生疼痛,多为行经后开始痛,第一天疼痛最为剧烈,其疼痛短的几小时,长的可持续 ~ 日。属蒙医“瘀滞证”范畴,与西医“痛经”相对应。

4.3.2 治法治则

调理下清赫依,改善赫依血循环,通经止痛。

4.3.3 操作方法

以隔姜灸为例描述痛经施术步骤。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下背部,取三舍穴。先将鲜姜切成直径约 3cm 的薄片,用针穿出数孔后,将直径约 1.4 cm、高约 1.6cm 小白蒿灸炷固定在姜片上,一同置于选好的穴位上,从灸炷顶端点燃开始施灸。患者有灼热感或灸炷燃尽时更换灸炷,一次可灸炷,灸至患者皮肤红晕时停止施灸,移开姜片及灸炷。两组穴可交替使用,每日 次,次为 疗程。

5 禁忌证

a)希拉性热病禁忌灸疗。

b)心功能不全,体弱者禁用。

c)过饱时禁灸腹部穴位及孕妇禁灸赫依穴。

d)五官之门、男女生育脉道(续种脉、阴毛上际的动脉)等部位禁灸。

6 注意事项

a)施术前,应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消除患者心理负担,避免术中出现异常现象。

b)体弱者施灸时,可能出现晕厥等现象,应特别注意施灸程度。

c)饥饿或过饱时,要谨慎施灸。

d)应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力状况制定施灸强度,病重而巴达干赫依偏盛时可多灸几柱。

e)施灸后注意防止污染灸痕。

f)注意灸火蔓延烧伤其他部位及烧着衣物等。

g)灸毕,嘱患者来回走动片刻后再休息。

7 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7.1 发热

灸疗后出现发热时,应给予噶布日 -25 或者四味姜汤降体温。

7.2 红肿

灸疗后发生红肿时,应给予依赫汤 -25、清血八味散。在伤口上外用蛋黄及烧伤药物,可加快愈合。

7.3 晕厥

多由于过度恐惧紧张所致,应立即去枕平卧,饮糖水或温牛奶。上述处理无效者,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吸氧或实施其他对症抢救措施。


摘自:《蒙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T/CMAM M10—M20—2019)

 
联系我们
  •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E2三层西区193号

  • 电话: 13154805848

  • 邮箱:1804304877@qq.com

关注我们
小程序码 扫码关注小程序
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版权管理 @   内蒙古蒙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4016159号 蒙安
技术支持: 一凡科技